如果一年前有人告訴我,理組的我有一天會站上設計系的面試場,我一定覺得是天方夜譚。 高中時,我跟著主流選擇了二類組,目標設定在理工領域。一直到我擔任班聯會美宣長,才第一次真正感受到,原來「設計」不只是好看,而是一種讓人投入、充滿想像力的創作過程。那時候,我每天為班級設計海報、佈置活動,雖然很忙,卻前所未有地開心。高三暑假,我決定給自己一整天的時間,打開 College Go、Dcard、YouTube、IOH,從茫茫的科系海中,慢慢篩選、探索自己真正的興趣。也和家人一起討論方向,他們的建議雖然重要,但我知道,這條路,終究要自己走出來。
除了上課,我也積極找方法提升自己。準備面試時,我大量使用 ChatGPT 模擬問答,甚至讓 AI 幫我出設計題目,訓練臨場反應。特別是產品設計題,我學會用「5W1H」分析問題—--使用者是誰?在哪裡用?解決什麼需求?一步步拆解,讓思路更清晰,教授也能感受到我背後的邏輯與思考。
(Who When Where What Which How) Who : 這個產品的客戶群是誰? (學生/上班族/身障者等) When : 客戶什麼時候會需要它? (下雨天/睡覺前/用手機的時候等) Where:這個產品會在哪裡被使用? (日本/戶外/水中) What:我是為了解決什麼問題而設計這個產品? (社會議題/生活便利/國際目標) How:如何解決這個問題? Which:怎麼讓它變得更好? (在思考的過程中會有很多不同的想法產生,所以要不斷的去篩選一個更好的設計)